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锈病的一种,是大区流行性病害。从环境偏好上看,该病属于低温、高湿、强光型真菌性病害,孢子通过空气传播,具有发病广、流行性强、发病几率高的特点,是我国乃至全世界发生最广、危害最大的病害之一。小麦受害后,可导致叶片早枯,成穗数降低,千粒重下降,一般可减产5% ~ 10%,重病田减产20%以上。我国境内在河北、河南、陕西、山东、山西、甘肃、四川、湖北、云南、青海、新疆等地均有暴发记录小麦生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1950196419902002年全国4次大流行小麦条锈病,分别造成了约60亿、30亿、26亿、10亿公斤的产量损失。近年来,随着新的生理小种和其它致病类型的出现和发展,小麦条锈病危害一直呈加剧态势。

小麦条锈病病原属担子菌亚门真菌。菌丝丝状,有分隔,生长在寄主细胞间隙中,用吸器吸取小麦细胞内养料,在病部产生孢子堆。小麦条锈病的典型症状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其次是叶鞘和茎秆,穗部、颖壳及芒上。苗期染病,幼苗叶片上产生多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夏孢子堆。成株叶片初发病时夏孢子堆为小长条状,鲜黄色,椭圆形,与叶脉平行,且排列成行,呈虚线状,后期表皮破裂,出现锈被色粉状物;小麦近成熟时,叶鞘上出现圆形至卵圆形黑褐色夏孢子堆,散出鲜黄色粉末,即夏孢子。病菌靠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感病小麦叶片上,若温湿度条件适宜,病菌萌发长出芽管,芽管前端膨大形成附着胞和侵入线,穿透叶片角质层,侵入表皮细胞,形成初生吸器,并向寄主体外长出菌丝,后在菌丝丛中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成熟后脱落,随气流传播蔓延,进行多次再侵染。病菌在发育后期进行有性繁殖,在菌丛上形成闭囊壳。


ABUIABACGAAgnsCKiwYo2PuPiQIwkwY4kQQ
电话:010-82178178 | 邮箱:rscrop@aircas.ac.cn | 邮编:100094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邓庄南路9号

Copyright ©2019-2022 植被遥感机理与病虫害应用团队
ABUIABAEGAAgt8ySigYo_O-aqgcw0A84qQQ


数据采集助手-安卓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