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蚜虫 |
小麦蚜虫又叫腻虫,其分布极广,几乎遍及世界各产麦国。在我国为害小麦的蚜虫有多种,通常包括:麦长管蚜、麦二叉蚜、黍缢管蚜、无网长管蚜。严重危害我国小麦的蚜虫主要有三种,包括:禾溢管蚜、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但常年以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发生数量最多,为害最重。一般麦长管蚜无论南北方密度均相当大,但偏北方发生更重。
小麦麦蚜危害主要包括直接为害和间接为害两个方面。直接为害主要以成、若蚜吸食幼嫩或开始衰老的叶片、茎秆、嫩头和嫩穗的汁液,危害小麦正常发育,苗期受害严重时小麦会生长停滞,分蘖减小,危害的同时蚜虫会排出蜜露,附着在叶表面,常使叶面生霉变黑,严重地影响小麦叶片的光合作用,最终造成小麦减产。麦长管蚜多在植物上部叶片正面为害,抽穗灌浆后,迅速增殖,集中在穗部为害。间接为害是指麦蚜能在为害的同时,传播小麦病毒病,其中以传播小麦黄矮病为害最大。前期危害可造成麦苗发黄,影响生长,后期危害叶片发生卷曲,植株发油发黑,千粒重降低,严重时麦穗枯白,不能结实,甚至整株枯死,严重影响小麦产量。
小麦蚜虫的生活习性因种类而异。麦长管蚜喜光耐湿,喜中温不耐高温,适湿范围为相对湿度40% ~ 80%,适温范围为16 ~ 25 °C。天气干旱时,蚜虫发生量一般较大。因为湿度低时,植物中的含水量相对较少,而营养物质相对较多,有利于其生长发育。因此,干旱期间降雨对麦长管蚜的繁殖无不利影响,雨后蚜量突增而形成灾害。但过于干旱会使得植物过分缺水,会增加汁液粘滞性,降低细胞膨压,造成蚜虫取食困难,影响其生长发育。相反,如果夏季多雨,植物含水量过多,酸度就会增大,从而引起消化不良,造成蚜虫蚜量死亡。持续2 ~ 3天的中雨对麦蚜发生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尤其是抽穗期遇到中雨,对翅蚜在麦穗上生活,繁殖都不利,蚜害偏轻。因此,降雨通过对大气湿度的影响而间接影响蚜量消长,特别是大雨对麦长管蚜的发生不利,暴风雨的机械冲击常使蚜量明显下降。据文献报道,当一小时降雨达到30 mm,伴随大风时,蚜量的下降率达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