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飞虱 |
稻飞虱,属于同翅目(Homoptera)飞虱科(Delphacidae),俗称蠓子虫、火蠓虫、响虫。以刺吸植株汁液危害水稻等作物。我国为害水稻的飞虱主要有三种:褐飞虱 (Nilaparvata lugens Stal)、白背飞虱 (Sogatellafurcifera (Horvath)) 和灰飞虱 (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其中以褐飞虱发生和为害最重,白背飞虱次之。3种飞虱在我国各省、自治区均有发生。
褐飞虱
褐飞虱为偏南方种类,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为害严重。褐飞虱食性单一,在自然情况下只取食水稻和普通野生稻。
褐飞虱为远距离迁飞性害虫。在我国各地发生的代数,随纬度和年总积温、迁入时期、水稻栽培期而不同。海南:12代;广东、广西:8-9代;江淮:3-4代;北纬35°以北:1-2代。越冬北界大体在1月份12℃的等温线(北纬23°-26°,北回归线附近)。
低温和食料缺乏是限制其越冬的两个关键因子,因此,水稻(包括野生稻)在冬季能否存活作为褐飞虱能否在当地越冬的生物指标。
褐飞虱各虫态无滞育越冬的特征。我国每年初次发生的虫源主要由亚洲大陆南部和热带终年发生地由南向北迁飞而来。每年春、夏随暖湿气流由南向北推进而逐代逐区向北迁移,常年可出现5次自南向北迁飞。3月下旬到5月,随西南气流由北纬19°以南终年发生区迁入,主降在珠江流域及闽南等地,在早稻上繁殖2代后,于6月间早稻黄熟时产生长翅型成虫向北迁飞,主降在南岭南北,波及长江以南;7月上旬从南岭南北稻区迁入长江流域,并波及淮河流域;7月下旬至8月上旬长江以南双季稻成熟时,迁至江淮间和淮北稻区;8月下旬至9月上旬淮北及江淮单季稻成熟时,开始随南向气流向南迁移,常年可出现3次回迁。
白背飞虱
白背飞虱为广跨偏南方的种类,为害性仅次于褐飞虱。白背飞虱主要为害水稻,兼食大麦、小麦、粟、玉米、甘蔗、野生稻、早熟禾、高粱等
白背飞虱为迁飞性害虫。在我国由南向北发生代数因地而异。海南省南部年发生11代,长江以南4-7代,淮河以南3-4代,东北地区2-3代,新疆、宁夏两自治区1-2代。在北纬26°左右地区一卵在自生稻苗、晚稻残株、游草上越冬,在此以北广大地区虫源由越冬地迁飞而来。
灰飞虱
灰飞虱为广跨偏北种类。灰飞虱取食水稻、小麦、大麦、玉米、高粱、甘蔗等禾本科植物。
灰飞虱在我国由北向南年发生4-8代,华北地区4-5代。在各地均可越冬。在福建、广东、广西和云南南部,冬季3中虫态均可发现,其他各地主要以3、4龄若虫在麦田、绿肥田、沟边、河边的禾本科杂草上越冬,尤以背风向阳处为多。气温高于5℃时,能爬上寄主取食;低于5℃时,潜伏在寄主根际和土壤缝隙中不食不动。当早春旬平均温度10℃左右,越冬若虫开始羽化,12℃以上达羽化高峰。
2020年9月15日,稻飞虱被农业农村部列入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