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锈病 |
大豆锈病是由豆薯层锈菌引起的、发生在大豆上的一种病害。主要侵染大豆的叶片、叶柄及茎。病害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部蔓延。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黄色小斑点,后病斑稍扩大,受叶脉限制成不规则形。
大豆锈病在中国大豆种植区都有分布。大豆感染大豆锈病后,一般减产10-30%,重则减产50%以上,早期发病,基本无收。
大豆锈病的防治以选用抗、耐病品种为主,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防治措施。
大豆锈病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主要侵染叶片、叶柄及茎杆,其中以叶片为害最重。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褐色小点,以后病斑逐渐扩大,呈黄褐色,红褐色,紫褐色或黑褐色小斑,病部渐隆起,形成夏孢子堆,单个病斑约1毫米左右,病斑密集时,形成被叶脉限制的坏死斑,病斑表皮破裂,散出很多锈色夏孢子。生育后期,在夏孢子堆四周形成黑褐色多角形稍隆起的冬孢子堆。孢子堆在叶片的背面或正面,表皮不破裂。植株先从下部叶片发病,向上蔓延,叶片迅速发黄,并提早脱落。密布孢子堆的叶片变黄干枯,引起早期落叶。发病早的植株矮小,豆荚数显著减少,籽粒不饱满。叶柄和茎的症状与叶片类似。
大豆锈病主要分布在于中国福建、江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浙江、安徽、湖南、湖北、江苏等长江以南各大豆产区,在河南、陕西、甘肃、河北、吉林等北方地区发病较少。
|